教育與家庭背景:每個人都沒有錯,那問題出在哪裡?

Pecu Tsai
Apr 22, 2024

--

作者:臺師大科技系 PecuLab 蔡芸琤

我收到了一位學生的私訊,讓我關注到了一件事情,並引起我的反思,使我想要將這樣的感受記錄下來

為了保護文中的相關人物,全部匿名描述,我想分享的是一個社會現象,而不是針對某幾個人,期望能為自己與他人帶來更多的平安與穩定的感覺

一位教授的一句簡單在臉書分享的家庭生活日常,卻默默引起了另一位學生的不舒服感受,而分享的內容,在我乍看之下,只見到了一位父親對女兒的自學過程,感到喜悅而已

但在跟這位私訊我的學生互動後,我才看到更深的問題

這位教授對於自己女兒能夠自學程式設計表達了驕傲,這是一位父親對子女學習成就的自然反應

以我同樣是身為家長的角色,我完全能理解他的驕傲和喜悅。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都是值得慶賀的

然而,這件事情激起了另一位學生的強烈情緒反應

這位來自不那麼富裕家庭的學生,經歷了長時間的努力和學習,為自己爭取到了一份工作,但他感受到的是一種社會的不公。他看到的是,一位資源更豐富、起點更高的人輕而易舉地獲得了讚美,而自己的辛苦和努力卻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

這位被爸爸誇獎的女兒,她的學習熱情和勇於嘗試的精神也值得肯定。她的行為體現了學習的樂趣和成長的價值,即使成果尚未成熟。這是一個關於學習過程的美麗故事,父女倆對此感到自豪並無不妥

那麼,為什麼當這些個別無錯的情節結合在一起時,會引起這樣的反應?

問題可能不在於個別行為,而是在於我們如何評價和反應這些行為

社會和教育系統如何構建對成功的認知,以及我們如何平衡對不同背景學生的期待和支持,這些都是我們必須思考的

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我們從制度層面進行深入探討

學校和社會應當提供一個更公平的平台,不僅僅是讓每個學生都有學習的機會,更要讓每個努力得到公正的評價

同時,社會應更多地關注和支持那些在不利條件下仍努力不懈的學生,給予他們應有的認可和鼓勵

通過重新評價我們對「成就」的理解,並重新設計支持機制,我們或許能解決這一看似矛盾的社會現象

這不僅是教育的問題,更是一個關於公平和機會的廣泛社會問題

我沒有解方,因我也常常只能透過禱告,與聆聽神給予的話語,來找到神想給予我的心意

我自己也經歷過,從資源匱乏的環境中努力求生,我深知這條路並不容易

正如聖經中保羅在哥林多後書第一章第三至四節所說:願天父神、主耶穌基督的父,那憐憫的父和賜各樣安慰的神,安慰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使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些在各樣患難中的人

我希望樹樹能夠理解,他的機遇不僅是個人的成就,也是來自於前人的奮鬥與累積,當我們在困難中得到上帝的安慰時,也應該將這份慰藉帶給他人。未來無論樹樹遇到什麼機會或挑戰,我希望他能以一顆感恩和同情的心去對待那些與他有著不同起點的人

讓我們都能成為帶來安慰和勇氣的源泉,無論是在光明或是在陰影中,都能懷著善良和理解的心去面對世界

--

--